English

当代青年的神圣选择

1999-06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高建进 闽西日报记者黄征辉、林鸿、刘少雄 我有话说

青年谁不重选择。“红旗跃过汀江,直下龙岩上杭”。在当年毛主席赋过诗的龙岩,一位青年科技英才,在短暂的人生中多次作出神圣的选择,一次比一次光彩。今年4月7日,他为自己所钟爱的环保事业献出了一切。他的故事,在汀江、珠江和清华园到处被人们含泪传诵。

清华园—珠江—龙岩

1991年初夏的一个傍晚,北京清华园美丽的林荫道上,一个青春学子在漫步与沉思。面对即将告别的大学生活,23岁的游卫东此刻心中充满矛盾。由于在校期间优秀的表现,学校已同意他免试攻读研究生,并保留5年资格。究竟是马上读研,还是先走上社会岗位?经过反复思考,他感悟到,读不读研究生只是学历高低问题,关键是能学有所用。

不久,游卫东背起行囊来到美丽的厦门,在厦门金龙汽车有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。由于工作出色,他很快便独挡一面,被公司派往广州办事处担任部门经理。这时的游卫东,身处珠江之滨,生活舒坦。

一次偶然的遭遇打破了他心灵的平静。公司派他到某国考察,在当地一家友谊商店门口,游卫东发现一块“华人不得入内”的牌子,顿觉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。游卫东立誓:为祖国强大做一番事业。回国后,他抽空回福建龙岩老家探亲。从1992年起,龙岩地区一下子冒出了300多家水泥厂,烟囱林立,粉尘飞扬,空气污染相当严重。他了解到:高压脉冲电源是治理粉尘污染的先进手段,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经济适用的工业产品。游卫东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。

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又令游卫东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动摇。一件是他通过了托福考试,有亲戚愿意担保,具备了出国留学的条件;另一件是厦门的二姐夫为他在象屿保税区买了一套房子,为他提供到象屿创业的机会;再一件是有的公司老板找他谈心,表示愿意高薪聘请他。正在此时,游卫东的表妹到广州看他,告诉他:龙岩现在每平方公里就飘浮着好几吨重的水泥粉尘。

游卫东终于下定决心──回乡创业。

为了驱除红土地上的粉尘

1995年3月,游卫东回到龙岩,创办大洋工业自动化研究所,开始了投身环保科研事业的艰辛历程。这里条件简陋,经费不足,他便租用一间破旧的老屋作为实验室。夏天天热,没有空调,就打赤膊做实验。所有这一切都没能打消他追求高科技的热情。

脉冲电源是电除尘器理想的供电电源。近年来,美国、丹麦等国已开始生产和销售脉冲电源,国内厂家也研制出了一些样机,但由于造价比常规电源高好几倍,难以推广应用。游卫东便把研究攻关的突破口选定在开发低成本、体积小、高效能的恒功率高压脉冲电源上,决意为国争光。

“行胜于言”。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可供借鉴,他就凭着电学方面的扎实功底自行摸索。他既当所长,又当技术员、操作工。4年来,他亲手制作的样机,更换的线路、元件、电路板不计其数,做的各项试验大小几千次。

做高压试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。人一靠近电场,头发便耸然直竖。由于电磁辐射,时间长了,嘴里就会生疮、溃疡,嘴唇脱皮。试验场上散发出的高浓度的臭氧也常常让人头晕。有时稍不留神,高压脉冲电流便可将你击倒在地,虽无生命危险,但膝盖会像被重锤猛击一般,异常疼痛。

经过近千个日日夜夜的努力,1997年,游卫东终于找到了“恒功率高压脉冲电源”新的技术路线。他和同事们很快研制出样机,先后在厦门、漳平、龙岩以及广东等地的10多个厂家进行工业试运行,结果,除尘效果均达99%以上。经有关部门鉴定,这一新产品在同等除尘面积的条件下,其体积、售价、耗电量都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几分之一,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。国外产品不仅售价高,而且耗电量在10千瓦以上。一些厂家在安装了国外产品后,为了减少生产成本,平时则停机不用,只是在其他部门来检查时才临时启用。由于游卫东把新产品的耗电量降低到1千瓦以下,回收粉尘价值高于所花电费,使厂家有了使用这一环保产品的内在动力,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。

“恒功率高压脉冲电源”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以及由此开发的除尘系列产品,引起了福建、广东等环保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关注,他们纷纷前往各试验点监测、考察。至目前为止,以“恒功率高压脉冲电源”为核心技术的除尘系列产品的订货合同额已达近千万元,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。

在进行“恒功率高压脉冲电源”攻关的同时,游卫东还利用一些空余时间,进行除尘领域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,从1995年10月起就开始陆续推出煤粉专用除尘器、微型电除尘器、立窑电除尘器等新产品,并相继取得了电磁侧部振打等三项国家专利。

游卫东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,表现在他对开发新产品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冲动。当看到城市宾馆酒楼的油烟都是直接抽排到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时,游卫东马上就想到了自己研制的“恒功率脉冲高压电源”。游卫东投入一万多元,建起了实验模型,把这种新电源用于烟气除油的攻关,列入了自己的工作日程。

生命的句号感动无数人

一个人如果具有崇高的理想,那他不仅会具备奉献的热情与坚韧不拔的意志,还会对社会、对他人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。游卫东,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责任感与人格力量的青年。

1995年底,刚回龙岩创业不久,游卫东就拿出了第一台单点除尘器样机。本着为厂家负责的态度,游卫东更换样机达10多次,直到1997年8月最后一次性能稳定后,他才向厂家移交。

去年底的一天,游卫东去永定县的路上,发现路边的红坊水泥厂2号窑在冒黑烟。“这个窑不是由我们所安装除尘设备了吗,怎么还会冒烟?”游卫东当即停车到现场检查。当发现问题出在变压器上时,他决定不去永定,马上留下来维修。同车的朋友感到不解:这么多年了都这样冒烟,等回来再修也不迟嘛!但游卫东放不下这份心,那浓浓的黑烟仿佛就是无声的命令。

在游卫东的心目中,推销与赚钱不是目的,关键是自己的技术创新产品能够为用户所满意,能够真正有益于社会。正是这样一种责任心,赢得了众多厂家的信任,使游卫东的新产品很快走出龙岩,打入了厦门、上海等竞争激烈的大市场。

这样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体现在他对新产品质量的把关、对用户利益的爱护,更体现在面对生死抉择的考验时,游卫东选择的永远是舍己救人、奉献再奉献。

1998年春的一天,游卫东和同事许金华来到厦门嵩屿电厂进行设备安装试验。为了排除高温自燃煤粉泄漏可能引起爆炸的险情,他强令许金华离开现场,自己却用身体堵住泄漏口。险情排除了,而游卫东的左臂却被烧伤。当二姐责怪他这是玩命时,游卫东说道:“作为所长,关键时刻,我能躲在后面吗?”

关键时刻,冲在前面。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,在面对又一次危险时,游卫东义无反顾舍己救人,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

1999年4月7日中午,游卫东带领邓程宁、钟钧述、邱启成三位工人到龙岩红坊水泥一厂2号窑再次进行设备调试。12时许,当游卫东走下窑顶去窑下的控制室时,突然听到窑顶一声大喊:“快来救人!”游卫东立即转身沿着19级阶梯,冲上窑顶平台,只见两名工人已经昏迷。游卫东当即跳下1米多深的机坑和钟均述一起奋力把邓程宁拉到平台通风处。紧接着两人又转身去拉昏倒在机坑中的邱启成。就在此时,又一股浓烟从相邻的1号窑朝他们袭来。游卫东和钟均述一阵头晕,浑身无力。

“快到窑下呼救。”游卫东一边吃力地叫钟均述离开,一边又跳下机坑救人。
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。10多分钟后,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,游卫东已倒在机坑里,身体依然保持着救人的姿势:一只手伸向邱启成,一只手扶着尚未安装好的变压器。

三名工人经抢救均已脱离危险,而酷爱体育、身强力壮的游卫东却因抢救时耗力太大,吸入从1号窑飘来的一氧化碳过多,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志比天高,壮志未酬。游卫东为抢救工人而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,人们痛惜英才早逝,又为他的壮举感动不已。追悼会上,吊唁者络绎不绝。清华大学和厦门、广州等地的代表连夜赶来,向这位英俊青年作最后告别。灵车通过陵园路时,数百名小学生为英雄的大哥哥列队送行。许多人放声痛哭。4月22日,共青团龙岩市委追授游卫东“新长征突击手”称号,号召全市团员青年向他学习。

游卫东的事迹震动了清华园,成为今年五四青年节的热门话题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:“我们的校友用生命奏响的乐章,令我们震撼,也让我们深深懂得了该怎样去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,该怎样去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,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